未来零售趋势的5大风向标,你看懂了吗?
来源:
杰云网络-成都建站SEO优化公司
日期:2020-08-13 13:53:07
点击:1842
属于:新零售
导读:“新零售”和“人工智能”的火热加速了零售企业的转型,实体企业该如何做来克服新浪潮来临的焦虑,老板们不妨看看这篇文章。
“新零售”和“人工智能”火在商业前沿,零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纷纷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抢占市场,争做新零售排头兵。而魔都上海,在新商业下又被誉为“新零售之都”, 除了市场趋势的红利外,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
时至今日,新技术日渐成熟,考验人工智能落地实体经济能力的节点日渐突出。 6月15日,“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智能+零售”峰会将聚集近20位零售顶尖人士共赴上海探讨行业趋势,把握零售新契机。
5月10日,《2017中国连锁百强榜》发布,再度引起行业极大关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以下简称CCFA)从1998年发布连锁百强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今年的连锁百强榜单有何不同?榜单背后又透露出哪些重要信息?
为此,《联商网》对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彭建真,围绕今年榜单谈了谈2018年零售新特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零售企业的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风向标一:全渠道和数字化助力实体零售增速回升
榜单显示,2017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增长8.0%,尽管连锁百强增速仍低于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10.2%的增速,但远高于2016年的3.5%的增长率。这是自2010年开始,八年来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同比首次出现增长止跌,对线下零售属于利好消息。
百强企业实现增速止跌回升,一方面实体零售企业经过几年主动调整,已经关停部分业绩较差的门店,并提升了自身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17年连锁百强企业增长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和实体零售企业加大数字化和全渠道经营力度有关。
调查显示,超过90家百强企业都涉足全渠道运营。尽管线下零售的电商部分销售占比很低,2017年的数字显示为10.3%,但在2017年实现了78.9%的同比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2017年连锁百强企业较上一年度实现8.0%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很多零售企业的可比门店客流量尽管出现止跌迹象,但如果实体门店客流不包含线上新增部分,单纯线下客流仍然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是目前零售企业发展全渠道或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原因。
可以预见,未来实施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渠道、更好的体验,是很多实体零售企业的重要选项,也是必须选项。这些都客观需要企业在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交易和数字化供应链等方面逐步实现转型。
风向标二:警惕新零售业态创新下的利润陷阱
2017年,各种无人零售和零售新业态门店层出不穷。线上企业通过尝试新零售门店布局线下,传统零售为探索企业转型积极拥抱互联网,并积极进行业态创新,跨界进入的新玩家也积极布局线下零售市场。总之,在资本和媒体的渲染下新的零售门店大有井喷之势。
但火热的表象下业界还需要冷静看待,通过对部分新零售业态的实际调研以及企业年报和内部数据可知,很多新零售业态的盈利模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甚至部分布局新零售的企业在此项业务上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亏损。客观的说,评价新的零售业态,不能以一家店、一个品类实现盈利或达成预期就被认为是成功,不能热衷于夸大局部而忽视整体,这样对行业发展并无益处。
可以预见,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新的零售业态创新可能会面临很多陷阱,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看上去的那样美。不可否认,大部分零售企业为寻找新的出路而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但其中不乏一些零售企业为给资本市场释放信号,展示企业积极创新的姿态,而进行业态创新。做实和造势充斥着被称为新零售元年的2017,未来如何实现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有待观察。
从零售技术的应用看,其核心是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触达顾客,并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如果技术没有实现这两个核心点的提升,则这种投入就值得商榷。衡量技术投入是否有效,就要看顾客触达是否精准,是否减少缺货,是否提升配送效率等。技术的投入是为了更好的产出,否则就是为技术而技术。
风向标三:在站队风潮下,实体零售为何焦虑?
近一年来,零售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零售巨头也积极与线下零售企业开展合作,在变化频繁的外部环境下,焦虑成为很多零售企业高管的常态。
最大的焦虑源于是客流量的下降。这也是线下企业和线上企业合作的最主要动力和原因所在。为零售门店附近3-5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线上选项和到家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到店客流的下降。因此,很多线下零售企业即便不和线上巨头融合,也会选择和其他第三方技术企业合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全渠道运营。抽样调研的企业显示,传统零售如果不做全渠道,可比门店仅从线下客流量看,很多都呈现下滑的趋势。毕竟今天的年轻消费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光顾实体门店的频率,已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很多企业清楚转型的方向是全渠道和数字化,但完全依靠自己实现转型代价很大,因此在目前阶段借助第三方力量或专业技术公司,通过与成熟的企业和模式合作是一条可选之路。
当然,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会员的数字化只是第一步,在这个层面通过和第三方合作很容易实现。但数字化经营又不仅仅是会员的数字化,它还包括商品的数字化、流程的数字化和供应链的数字化等,而这些层面的数字化改造却很难借助第三方,因为每家企业有着各自的商业逻辑,从长远角度,企业还需要依靠企业自身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深入。
对于目前很火的站队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实体零售企业顾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担心自己的数据安全和失控,线上巨头企业的体量大,从pos机到支付工具都有具体要求,担心未来丧失主导权。
二是担心长远目标的一致性。从短期看,线上线下企业可以找到利益共同点,因此确实有合作意愿,但从长远看双方的目标未必一致,因此携手之后分道扬镳的概率也很大。
三是从过去一年看,2017年不管被称为新零售还是线上线下融合,都属于开局之年。但在与线上巨头融合之后部分实体企业并没有呈现业界期待的化学反应,这也是当前实体零售对合作的另一顾虑。
风向标四:如何看待资本在中国零售转型中的作用?
根据招商证券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到2016底新零售提出的三年间,互联网巨头在实体零售领域总计投资额为414亿,其中最大的一笔是阿里投资苏宁的283亿。但新零售概念提出后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阿里、腾讯系在实体零售的累积投资为1457亿,其中最大的一笔是阿里投资饿了么95亿美金。
从新零售提出前后对比看,投资金额翻了三倍,线上巨头在实体零售的布局明显加速,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资本确实在重新塑造这个行业,同时也加速了行业的发展和转变。我们清楚的看到,在资本推动下,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被推到风口浪尖,并在资本的助力下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但不可否定的是,资本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少数企业会对资本产生过高期待,心态变得浮躁并公布一些不切实际的数据。
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家可以通过市值来实现自我价值,而市值的应在是基于良好预期和高增长,但从长远看,任何一个行业和企业都无法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当增长回归正常以后,盈利能力变得更为重要,所以在高增长的时候打造自己的盈利能力非常关键。因此,对于主要走资本路线的零售老总,也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业务和细节打磨上。
风向标五:行业的本质没变,但内涵变了!
零售的本质之所以说内容没变,它依然是提供商品和服务。但为什么说零售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过去做零售是先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然后在这个场所里组织商品来吸引顾客购买。但今天这种情况发生变化,今天做零售有机会先知道顾客是谁,顾客有什么喜好,然后围绕这些人来组织场地,布置场景,配置商品。
而数字化也推动零售内涵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实现效率更高。以营销为例,原来发放海报随机发放,到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做到移动端精准推送。通过对供应链和内部流程的数字化,可以实现送货精准率提高,周转加快,并通过数字化的精细管理让损耗降低。
零售内涵发生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从只注重商品的差价的收入,要转移到同时关注商品和服务的收入上来。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迈向10000美元,服务型消费在顾客的消费比重将持续走高,如何将服务性消费融入企业的经营,是中国零售企业必须关注的趋势,超市餐饮化和大量即食食品的出现是商品服务化的体现之一,我们还可以挖掘更多服务融入商品的方式,并将服务理应获得的价值体现在商品价格之中。
美国Costco每年30亿美元的盈利全部来自会员费,也就是服务费。当前中国零售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透明,通过服务上收费实现差异化和盈利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亚马逊、京东收的会员费,以及当前行业盛行的超市餐饮化实际上是对老服务商品化很好的尝试。 本文来源:杰云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需要营销型网站建设、微商城、小程序商城、多端小程序 请联系我们!
扫一扫,加我微信
“新零售”和“人工智能”火在商业前沿,零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纷纷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抢占市场,争做新零售排头兵。而魔都上海,在新商业下又被誉为“新零售之都”, 除了市场趋势的红利外,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
时至今日,新技术日渐成熟,考验人工智能落地实体经济能力的节点日渐突出。 6月15日,“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智能+零售”峰会将聚集近20位零售顶尖人士共赴上海探讨行业趋势,把握零售新契机。
5月10日,《2017中国连锁百强榜》发布,再度引起行业极大关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以下简称CCFA)从1998年发布连锁百强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今年的连锁百强榜单有何不同?榜单背后又透露出哪些重要信息?
为此,《联商网》对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彭建真,围绕今年榜单谈了谈2018年零售新特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零售企业的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风向标一:全渠道和数字化助力实体零售增速回升
榜单显示,2017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增长8.0%,尽管连锁百强增速仍低于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10.2%的增速,但远高于2016年的3.5%的增长率。这是自2010年开始,八年来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同比首次出现增长止跌,对线下零售属于利好消息。
百强企业实现增速止跌回升,一方面实体零售企业经过几年主动调整,已经关停部分业绩较差的门店,并提升了自身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17年连锁百强企业增长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和实体零售企业加大数字化和全渠道经营力度有关。
调查显示,超过90家百强企业都涉足全渠道运营。尽管线下零售的电商部分销售占比很低,2017年的数字显示为10.3%,但在2017年实现了78.9%的同比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2017年连锁百强企业较上一年度实现8.0%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很多零售企业的可比门店客流量尽管出现止跌迹象,但如果实体门店客流不包含线上新增部分,单纯线下客流仍然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是目前零售企业发展全渠道或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原因。
可以预见,未来实施数字化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渠道、更好的体验,是很多实体零售企业的重要选项,也是必须选项。这些都客观需要企业在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交易和数字化供应链等方面逐步实现转型。
风向标二:警惕新零售业态创新下的利润陷阱
2017年,各种无人零售和零售新业态门店层出不穷。线上企业通过尝试新零售门店布局线下,传统零售为探索企业转型积极拥抱互联网,并积极进行业态创新,跨界进入的新玩家也积极布局线下零售市场。总之,在资本和媒体的渲染下新的零售门店大有井喷之势。
但火热的表象下业界还需要冷静看待,通过对部分新零售业态的实际调研以及企业年报和内部数据可知,很多新零售业态的盈利模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甚至部分布局新零售的企业在此项业务上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亏损。客观的说,评价新的零售业态,不能以一家店、一个品类实现盈利或达成预期就被认为是成功,不能热衷于夸大局部而忽视整体,这样对行业发展并无益处。
可以预见,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新的零售业态创新可能会面临很多陷阱,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看上去的那样美。不可否认,大部分零售企业为寻找新的出路而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但其中不乏一些零售企业为给资本市场释放信号,展示企业积极创新的姿态,而进行业态创新。做实和造势充斥着被称为新零售元年的2017,未来如何实现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有待观察。
从零售技术的应用看,其核心是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触达顾客,并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如果技术没有实现这两个核心点的提升,则这种投入就值得商榷。衡量技术投入是否有效,就要看顾客触达是否精准,是否减少缺货,是否提升配送效率等。技术的投入是为了更好的产出,否则就是为技术而技术。
风向标三:在站队风潮下,实体零售为何焦虑?
近一年来,零售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零售巨头也积极与线下零售企业开展合作,在变化频繁的外部环境下,焦虑成为很多零售企业高管的常态。
最大的焦虑源于是客流量的下降。这也是线下企业和线上企业合作的最主要动力和原因所在。为零售门店附近3-5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线上选项和到家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到店客流的下降。因此,很多线下零售企业即便不和线上巨头融合,也会选择和其他第三方技术企业合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全渠道运营。抽样调研的企业显示,传统零售如果不做全渠道,可比门店仅从线下客流量看,很多都呈现下滑的趋势。毕竟今天的年轻消费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光顾实体门店的频率,已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很多企业清楚转型的方向是全渠道和数字化,但完全依靠自己实现转型代价很大,因此在目前阶段借助第三方力量或专业技术公司,通过与成熟的企业和模式合作是一条可选之路。
当然,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会员的数字化只是第一步,在这个层面通过和第三方合作很容易实现。但数字化经营又不仅仅是会员的数字化,它还包括商品的数字化、流程的数字化和供应链的数字化等,而这些层面的数字化改造却很难借助第三方,因为每家企业有着各自的商业逻辑,从长远角度,企业还需要依靠企业自身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深入。
对于目前很火的站队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实体零售企业顾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担心自己的数据安全和失控,线上巨头企业的体量大,从pos机到支付工具都有具体要求,担心未来丧失主导权。
二是担心长远目标的一致性。从短期看,线上线下企业可以找到利益共同点,因此确实有合作意愿,但从长远看双方的目标未必一致,因此携手之后分道扬镳的概率也很大。
三是从过去一年看,2017年不管被称为新零售还是线上线下融合,都属于开局之年。但在与线上巨头融合之后部分实体企业并没有呈现业界期待的化学反应,这也是当前实体零售对合作的另一顾虑。
风向标四:如何看待资本在中国零售转型中的作用?
根据招商证券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到2016底新零售提出的三年间,互联网巨头在实体零售领域总计投资额为414亿,其中最大的一笔是阿里投资苏宁的283亿。但新零售概念提出后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阿里、腾讯系在实体零售的累积投资为1457亿,其中最大的一笔是阿里投资饿了么95亿美金。
从新零售提出前后对比看,投资金额翻了三倍,线上巨头在实体零售的布局明显加速,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资本确实在重新塑造这个行业,同时也加速了行业的发展和转变。我们清楚的看到,在资本推动下,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被推到风口浪尖,并在资本的助力下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但不可否定的是,资本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少数企业会对资本产生过高期待,心态变得浮躁并公布一些不切实际的数据。
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家可以通过市值来实现自我价值,而市值的应在是基于良好预期和高增长,但从长远看,任何一个行业和企业都无法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当增长回归正常以后,盈利能力变得更为重要,所以在高增长的时候打造自己的盈利能力非常关键。因此,对于主要走资本路线的零售老总,也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业务和细节打磨上。
风向标五:行业的本质没变,但内涵变了!
零售的本质之所以说内容没变,它依然是提供商品和服务。但为什么说零售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过去做零售是先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然后在这个场所里组织商品来吸引顾客购买。但今天这种情况发生变化,今天做零售有机会先知道顾客是谁,顾客有什么喜好,然后围绕这些人来组织场地,布置场景,配置商品。
而数字化也推动零售内涵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实现效率更高。以营销为例,原来发放海报随机发放,到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做到移动端精准推送。通过对供应链和内部流程的数字化,可以实现送货精准率提高,周转加快,并通过数字化的精细管理让损耗降低。
零售内涵发生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从只注重商品的差价的收入,要转移到同时关注商品和服务的收入上来。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迈向10000美元,服务型消费在顾客的消费比重将持续走高,如何将服务性消费融入企业的经营,是中国零售企业必须关注的趋势,超市餐饮化和大量即食食品的出现是商品服务化的体现之一,我们还可以挖掘更多服务融入商品的方式,并将服务理应获得的价值体现在商品价格之中。
美国Costco每年30亿美元的盈利全部来自会员费,也就是服务费。当前中国零售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透明,通过服务上收费实现差异化和盈利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亚马逊、京东收的会员费,以及当前行业盛行的超市餐饮化实际上是对老服务商品化很好的尝试。 本文来源:杰云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需要营销型网站建设、微商城、小程序商城、多端小程序 请联系我们!
扫一扫,加我微信